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课程建设 >> 特色课程 >> 第二辑 >> 正文

第四讲:PCK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王飞老师)

2014年03月26日 00:00  点击:[]

2014324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王飞老师为我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同学授课,内容为“PCK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王飞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从PCK的提出背景出发,进而介绍PCK的概念,并分析了PCK的特征以及PCK内涵的扩展。

在谈及PCK的提出背景时,王飞老师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美国课程论、德国教学论的发展过程,并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公立学校运动,使同学们从整体上了解PCK的提出的背景。关于PCK的概念界定问题,王飞老师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即知识转化角度和内容构成角度。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舒尔曼、鲍尔、布洛夫、罗斯曼、玛格努逊等。

在此基础上,王飞老师讲解了PCK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PCK是教师与学科专家和一般教育研究者的最大区别。教师与学科专家和教育研究者的最大区别不在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上,而在于他们如何组织和使用知识上。教师是从教学的角度组织和使用知识的,学科专家和教育研究者是从研究的角度组织知识的。2PCK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3PCK与教学实践和教学情境密切相关。PCK核心任务之一是把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教师需要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采取灵活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PCK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4PCK是高度个人化的。PCK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受到学生特征、教学过程、外界环境、教师个人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PCK5PCK是多种知识的有效整合。不是教师具有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就可以自然获取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特定情境中不断将各个构成方面进行整合、创新形成的。6PCK具有难以表述性和模糊性。PCK是一种默会知识,PCK是高度个人化和情境性知识,PCK是动态的,PCK与其他知识之间并非界限分明等,这些特征决定了PCK的难以表述性和模糊性。7PCK最核心特征是其转化性。科学知识经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转化为教科书知识;教科书知识需要由教师进行转化,才能被学生吸收。第二次转化过程既是发挥教师PCK作用过程,也是PCK逐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最后,王飞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PCK内涵的扩展,比较分析PCKPK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其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源于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关注,以及对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整合的呼吁,两者都与教学实践和教学情境密切相关,并且高度个人化,具有动态性等。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PCK更关注教师是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PK更加关注面对具体教学情境时,教师是如何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采取对策的。二是两者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力度不同。

经过此次学习,同学们对PCK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开拓了视野,对同学们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条:第一讲:浅谈如何做一名研究者(山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徐继存主任) 下一条:第三讲:后现代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曲阜师范大学 徐瑞教授)

关闭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图文
美国罗格斯...
2017年6月22日,美国罗格斯大学Drew Git... [详细]
美国罗格斯...
2017年6月22日,美国罗格斯大学Drew Git... [详细]
韩登亮副教...
2017年6月16日,聊城大学韩登亮副教授做... [详细]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济南,中国(250014)
TEL:0531—86180171 E-MAIL: sdnukczx@163.com